• 代表學者

    盧梭(Rousseau)、斐斯塔洛齊(Pestalozzi)、福祿貝爾(Frobel)、蒙特梭利(Montessori)

  • 哲學假設

    1. 自然教育觀:應解除一切人為的教育約束,了解兒童的自然天性。
    2. 社會契約論:法律應平等制訂與執行,國家統治者僅是人民的權利代表人,人民仍是權利的主人。
    3. 自然懲罰說:自然本身即具有規範個人行為的功能。
  • 教育目的

    1. 主張消極教育:順應自然的教育法則。

    2. **兒童本位中心:**重視兒童的性向、興趣和能力。

    3. **重視兒童身體活動:**鍛鍊身體,使兒童能適應自然。游泳、登高、跳遠、跳高能訓練感官兼顧心靈和身體活動。

    4. **重視兒童的個性:**兒童的能力在程度上各不相同,在性質上互有差異,應因材施教。

    5. 直觀教育的原理:認為兒童只有依據具體事實去了解事物的能力,反對過早讓兒童進行閱讀,12歲以前不能有文字課程。

    6. 人性本善的理念:教育並不是傳授新內容,而是對兒童既有的內容加以保護和誘導。

    7. 邏輯後果:認為人性本善,應該讓學生承擔錯誤行為的後果。

    8. 教育是開發人類潛伏能力的過程:

      教育的任務在提供適當的環境,使兒童在各生長階段中獲得圓滿而調和的發展。

      教育不是從外面以能力授於兒童,也不是用外爍的方法來增進兒童的能力。

      把兒童本身固有的能力,循著自然的順序,充分法展出來。

  • 課程內容

    強調順應自然,重視實用教材。

  • 教學方法

    1. 學生主動學習。
    2. 多接觸大自然的實物教學。
    3. 配合學生身心發展進行適性教學。
  • 教師角色&師生關係

    兒童中心本位。

  • 盧梭(Rousseau) 自然主義之父尊稱西方教育史上的哥白尼

    著作:《愛彌兒》

    提出:

    天生萬物,原皆為善,一經人手,悉變為惡。

    上帝創造萬物皆善,因人之干擾而變壞。

    意涵:

    • 出生到五歲:身體養護期
      1. 以幼兒身體養護為主,父為教師,母為褓母,母親應親自哺乳,不可用包布巾來束縛幼兒,多給幼兒接近大自然的時光。
      2. 社會生活方面,認為不宜群居,應遠離都市到鄉村生活。
    • 五到十二歲:感官教育期
      1. 注意直觀的經驗,不給書本教育。
      2. 親身體驗生活的真實狀況,觀察大自然的一切變化。
      3. 行為的訓練,靠自然的結果給予教育,是為「消極教育」,順著自然法則教育子女。
    • 十二到十五歲:理性與手工教育期
      1. 具有理性判斷的能力,又稱為理性時期。
      2. 培養學習知識的好習慣和謀生技能。
      3. 以實務的認識重於書籍的背誦。
    • 十五到二十歲:感情教育期
      1. 盧梭稱此期為社會的誕生,是人生真正開始生活的時刻。
      2. 學習愛與友誼的關係,接受感情和道德教育,發展出良善與合群的好習性。
      3. 教育成人與教育幼兒的方法完全相反,應把各種危害神秘的事告訴他,教師和學生應如同朋友般交談、互信。
    • 其女子教育的觀點
      1. 愛彌兒長大成人後,娶了一個扮演好妻子角色的蘇菲。
      2. 認為女子必須對丈夫忠心,態度謙遜,善於料理家務,會彈琴吟歌跳舞。
      3. 認為女子不必研究高深學問,卻需有取悅男子的能力。
      4. 女子從小就應學習忍耐,服從男子的判斷,接受宗教的信條。
  • 斐斯塔洛齊(Pestalozzi) 平民教育之父

    提出:

    1. 教育愛。

    2. 教師即園丁。

    3. 提倡勞動教育,收容貧苦兒童。

    4. 基於實務觀察的感官教學(直觀教學)原則,開展兒童內在潛能。

    5. 教育的功能即在克制人的原始性而發揚其道德性。

      原始性(兒童期-自然我)

      社會性(青少年-社會我)

      道德性(成年期-道德我)

  • 福祿貝爾(Frobel) 幼稚教育之父

    提出:

    1. 教育即自我實現。
    2. 心靈的自我活動。
    3. 學生主動參與學習。
    4. 教育之道無他,為愛與榜樣而已。
    5. 強調遊戲價值,遊戲是「內在生活及活動的獨立外在表現」
  • 蒙特梭利(Montessori)

    提出:

    1. 主張兒童中心的教育觀,認為自由是兒童教育的象徵。
    2. 使兒童成為自己的主人,教師應擔任兒童學習經驗的協助者。
    3. 注重兒童個性發展,強調適性教學、感官教學,並設計較具輔助教學。
    4. 重視兒童自尊心,強調自由與自主學習的原則。
    5. 課程內容:動作教育、感覺教育、語文教育、學科教育。
  • 康美紐斯(Comenius)

    提出:

    1. 感官唯實論
    2. 個人感覺活動為知識形成的途徑(眼見為憑)
    3. 神的睿智人人均應具有:泛智主義(普及教育),重視終身教育
    4. 除非透過教育,人才可以成為人
    5. 反對體罰

    教學計劃:

    1. 母親學校:春、嬰孩、平民、感官知覺;
    2. 國語學校:夏、兒童、平名、想像力;
    3. 拉丁學校:秋、少年、貴族、理解力;
    4. 大  學:冬、青年、貴族、意志力。